编者按: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西北师范大学纪念兰州办学80年。80年前,在抗战烽火中从古都一路走来的西北师大,西迁陕南古城,扎根黄河岸边,让教育的种子在辽阔的大西北扎根发芽、塬峁芬芳。经过80年的建设与发展,西北师大的面貌焕然一新。80年来,一代又一代西北师大人秉承“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校训,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赓续西迁精神,传承教育薪火,根植西北,艰苦创业,矢志不渝,兴教陇原,成为推动西北教育事业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回眸历史,我们心潮澎湃;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站在80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纪念学校兰州办学80年。这样的纪念,是一次校史校情的再教育,是一次爱校荣校的再教育,更是一次砥砺奋进的再教育。
聆听历史回声,凝练办学精神,汲取前进力量。近日,我校历史文化学院李并成研究员悉心撰写《论西北师范大学的“西进”精神》一文,文章深情回望80年前那段苦难辉煌的西迁办学历史,高度评价那段艰苦创业、励精图治的艰难岁月;系统总结了80年来我校始终坚守教育初心、担当时代责任、聚焦西北教育,不断将优质教育资源向西延伸的生动实践;用“爱国担当、扎根西北、忠诚奉献、自强不息”16个字深刻阐释总结了我校“西进精神”的丰厚内涵和时代价值。文章情真意浓、内涵丰富,是对学校兰州办学80年的最好纪念。
坚持向西向下,扎根西北大地,服务基础教育,是西北师大的初心和使命。今天学校的发展和进步,正是从那段西进的难忘岁月中走出来的,正是一代又一代师大人接续奋斗干出来的。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时代责任。在全校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实际行动推进“七高一体系”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动的重要时期,让我们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和“西进精神”,凝心聚力,鼓足干劲,重整行装,携手并进,扎实落实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走好我们这代西北师大人新时代的长征路,开创西北师大更加辉煌美好的未来!
(新闻中心)
巍巍学府,百年荣光,肇始于1902年的我国第一所高师院校——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西北师范大学,已经走过了117年艰辛的不平凡的道路。学校诞生之际正值中华民族危难最深重的时期,中国人民备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列强逞霸,血雨腥风,国运日蹙,民生日敝。一批爱国的仁人志士奔走呼号,兴学育才,教育救国。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我校也被迫西迁,冒着敌人的炮火,向着祖国的西北挺进。筚路蓝缕,风雨兼程,经陕西西安、城固,最后以兰州为永久校址,迄今已逾80余年。自此,我校将自己的根深深扎在了祖国的大西北,扎在了黄土高原这片厚重的热土上,将祖国优质教育资源向西延伸了1800多千米,完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次空前罕见的大迁徙。
80多年来,我校地处西北、心系西北,主动担负起振兴祖国西北教育事业、为西北地区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培育人才、奉献智力的职责和使命。迄今已为西北地区培育师资及各类人才25万多人,西师校友的足迹遍及甘、陕、宁、新、青、藏、蒙等省区,他们中的大多数成为八方才彦、九州栋梁。不仅如此,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更是将自己的事业与祖国西部的社会稳定、西部的民族团结和繁荣发展紧紧地联在一起。1985年,我校设立教育部直属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1987年国务院又在我校设立藏族师资培训中心。由此,我校将人才培养的区域进一步延伸到整个祖国西部的诸多民族地区,肩负起更为重大的责任和使命。特别应予提及的是,近10多年来,我校与新疆阿克苏地区共建教育试验区,每年都有千余名西师学子前往阿克苏支教,其中大批毕业生自愿留在新疆工作。2012年,国务院侨办又设置了“西北师大华文教育基地”,主要面向中国西部地区的归侨从事汉语言和中华文化教育。与之同时我校又不断拓展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等民族地区的支教与教育合作,将优质教育资源从兰州继续向西推进。2014年我校又在敦煌设立敦煌学院,依托学校的优质学科资源和敦煌文化艺术宝藏,以特色化、精品化、高端化和国际化为目标,开展具有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特色的教学、创作和研究活动,主要面向西北地区培养具有宽厚人文、科学素养和学科专业知识的艺术人才。
由此可见,80多年来我校始终着眼、聚焦于祖国的西北地区,将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地向西北各个区域延伸、将教育的火种不断向西北各个角落播撒,蹄急而步稳,情切而意笃,为西北地区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不可或缺的重大贡献。在这一进程中,我们用忠诚、奉献和担当淬炼成了一种可贵的“西进精神”。
西北师大的西进精神可用“爱国担当、扎根西北、忠诚奉献、自强不息”几句话来概括和表达。
爱国担当,是西进精神的核心和精髓,是西师人用一腔热血铸就的校魂。自建校以来,我校始终与祖国同步伐,与民族共命运,延续民族文化根脉、传承师范教育薪火,是我们矢志不移的初心和使命,爱国主义始终是我们高扬的光辉旗帜,爱国主义的烈焰始终在西师人胸膛中熊熊燃烧、永不熄灭,在新时代里更是愈然愈烈、愈燃愈炽。祖国西北地区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所在,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关切,其中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育更是西北地区稳定发展的关键。我校以高度的责任和使命,自觉、主动地担当起这一民族的核心利益和国家的重大关切,将学校和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走出了一条艰辛的、坚实的道路,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扎根西北、兴学强国,是西师人与生不变的使命和无怨无悔的担当。80多年来,西北师大的根牢牢扎在祖国的西北,“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万个雷霆也难轰”,表现出崇高的胸怀大局的家国情怀,展现出对国家和人民无私的深情大爱。具有特殊地理风情与文化内涵的祖国西北,80多年来始终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母体,始终是西师历代学人为之奋斗、希冀稳定与繁荣发展的热土。西部高原虽然相对贫瘠、闭塞,但是广大师生坚守、扎根在这方贫瘠的热土上,无怨无悔,不离不弃,不怕清贫,不图安逸,不慕浮华,不改初心克时艰,牢记使命图报国,启民智,鼓民力,严谨务实,守正出新,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致力于文明的教化和科学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艰辛的可歌可泣的巨大努力和贡献。诚如李蒸老校长所说:“本院对于国家民族之复兴、社会文化之促进,及西北人民与在学青年之陶冶训练,均负有领导责任。本院为西北地区师范教育最高学府,其使命实不仅限于课堂教学,及狭义的师资培植,必须致力民族文化之发扬、国民道德之树立。换言之,本院实有参加整个西北文化建设工作之任务……本院所负使命之甚大,虽深感能力绵薄,但以职责所在,亦必借力而为之。”
忠诚奉献,是西师人永世不改的家国情怀。西师人满怀着对于祖国和民族一颗赤子之心,从故都北京到西北高原,千里迢迢,风尘仆仆,舍小家,顾大家,披肝沥胆,忠贞不渝,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西北教育事业,将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自己所钟爱的这片热土,把风骨永远留在了黄土高坡、塞外原野、天山南北、青藏雪域,用一腔赤诚和热血谱写了对祖国的教育事业、对西部各族人民的无疆大爱。我校的旗帜上始终写满了“忠诚”“奉献”和“担当”。西师培养的数十万学子,一直活跃在祖国西部的各个地区,弘文励教,躬耕不止,他们已将自己深深地融入西部各族人民群体中,甚至在最边缘、最贫困的地方都可见到西师毕业生不倦的身影。
自强不息,是西进精神的强大动力源泉。西师人心甘情愿地在困难中创业,没有被艰苦的条件压垮,千辛万苦在所不辞,不畏艰难,不惧险阻,坚韧不拔,愈挫愈奋,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前赴后继,力争上游,披荆斩棘,一往无前。这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生观,一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职业观,充分体现出知识分子的脊梁精神。回想学校当年西进兰州途中,老校长李蒸先生及黎锦熙先生等知名学者和广大师生,跋山涉水,栉风沐雨,幕天席地,风餐露宿,吃“锅饼咸菜”,住“破屋颓垣”;定居兰州初期,师生们住的是“泥土房”,点的“煤油灯”,“吃水全靠几头毛驴从黄河里驮”。难怪有人说:“师大的师生是喝黄河的泥糊糊长大的”。建国后,学校的发展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但是由于地处西北欠发达地区,办学条件根本无法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因而穷则思变、负重致远、艰苦创业,顽强奋起,成了我校生存和发展的“常态”。
综上概而言之,西进精神是爱国担当、勇于作为的精神,是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是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从故都走来,于陇原勃发,在辽阔的西部国土上开花结果。西进精神,是我校凝聚人心、团结奋斗的动力来源,是融入西师人血液中内化为大家共同的价值追求,是西师人报效祖国、开拓创新的永恒的精神财富,是照亮我们前行的永远燃烧的火炬。一百多年来,西北师大的成长史、奋斗史,就是一部爱国担当、扎根西部、忠诚奉献、自强不息的教育救国史、教育兴国史、教育强国史。
进入新时代,我们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开启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机遇,也赋予了西进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今天,在全面落实国家和甘肃省“双一流”建设部署、加快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征程中,厚植大学精神文化,面向西部各省区,尤其是面向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内蒙等民族地区,在更大地域内、更广领域里、更深层次和水平上,进一步拓展支教及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深化教育合作,为西部地区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繁荣发展,西师人必将做出更大的贡献。
西进的足迹熠熠生辉、历久弥新,西进的火把烛照八方、永不熄灭;西进的交响震彻天际、气壮山河;西进的风帆面向未来、乘风破浪。荣耀与梦想、科学与智慧、光明与希望召唤着我们前行,向西,向西,向西,向着祖国西部的全面振兴,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灿烂辉煌的明天,前进,前进,前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