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我本科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学专业并留校任教至今。上大学期间,在理科楼前这个学校中心位置,矗立着一块“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校碑,当时学校许多重要的活动都是在这块校碑下举行的,许多值得我怀念的大学生活也都和这块校碑有关。“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这句名言也就深深地印在了我对大学生活的记忆里,我也是在这句话的陪伴和号召下完成自己的学业并走上了教师工作岗位。从教以来,三次亲身经历给我印象深刻。
1.从号召到内涵发展的变化
一所师范院校,通过校碑加名言的方式倡导整个社会尊师重教,号召更多的年轻人去从事这个职业,鼓励广大教师认真履行教师的神圣使命,还是我上大学时候的事情,教师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教师被人们歌颂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蜡烛、渡船等,但也有被人们贬损为“臭老九”的那些不堪岁月。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教师职业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校园里那块校碑早已不复存在,但“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名言才开始大放异彩,成为一名教师已成为莘莘学子不懈的追求。
西北师大校训八个字:“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简单来说,上句是说掌握知识要广博无所缺憾,又能融会贯通而灵动善变。下句是说做人的宗旨必须端直方正,品行合于道德,一生有所持守。如果说以前的校碑是一种号召的话,校训更能体现教师职业的内涵要求,给现在和未来的教师多了一些指导和引领,简短八个字更能彰显教师职业的光辉。西北师大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诠释着校训的深刻内涵,带领着广大师生落实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把西北师大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而进行着生动的实践。
2.从课改到教师角色的变化
教师角色的变化,和课程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我上学至今,经历过两次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接受的是“双基”的基础教育,即主要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开始从“双基”走向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其中除了从“一维(双基)”到“三维”的变化之外,还强调学生的发展是三维整合的结果;2014年启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目标,即以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人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重要目标,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闻道于先”,就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角色定位。但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教育数字化的快速推进,学生具备了更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客观条件,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另外,我们的课程也开始转型,课程的表现形态越来越数字化、越来越立体化,课程越来越多的体现线上、线下的融合;课程中的教育内容,越来越强调学术性内容与生活性内容的融合与转化;课程实施从班级形态集体授导开始向尊重学习者自我的活动转型;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逐步模块化、碎片化,动态可重组成为重要特征,越来越具有选择性,个性化课程是重要的方向等。随着课程的转型,教师的教学范式也从知识传递向认知建构转型,强调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使用,教师的角色也由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由执行者变为开发者,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方式。
3.从学校到家校协同教育的变化
中华民族具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家庭被看成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课堂、家长被认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2021年,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家庭教育不再被视为“家务事”,重视家庭教育已成社会共识。学生的成长与培养,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底色,学校教育是核心、是主体,社会教育是保障、是环境。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急需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特别是“双减”政策落实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同向同行(邵志豪,2022)。
我来自乡村,父母没有文化,但却让我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从不吝啬对我们的表扬、鼓励和监督;干农活是父母的特长,我们也跟着全都学会了干农活,即使考不上大学,我想我也会是一个很好的农民。家庭教育让我磨练了意志,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让我得以健康成长。在家校协同教育下,我们弟兄五人有3人从事了教师工作,在我们兄弟和子女的大家庭里,有7人在从事着教师的工作,我的3口之家全是教师。之所以有较多的亲人从事教师工作,与家庭教育和家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分不开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我会以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为基本要求而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