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师大精神 涵养良好家风”主题征文】王玉慧:我的工作里,有你不知道的故事

发布者:王招祥发布时间:2022-12-19浏览次数:601

    

2017819日,我走进了西北师范大学档案馆的大门,从此开始了与档案相伴的日子。

初识档案

当我第一次走进库房,那高大的密集架一列列整齐地排列着,犹如钢铁盔甲般矗立;数不清的档案盒如接受检阅的列兵,严阵以待。一切虽静默无言,却气势恢宏。抽出一盒,启盒抽卷,带着沧桑、承载着历史感的档案展现眼前,抚着那发黄的纸张,看着带有岁月痕迹的手写体卷宗,忽然有些恍惚,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这对于一个和孩子们打了二十年交道的我来说,一切都是陌生、全新的,也是神奇、充满探索欲的。

起初,贾建秀老师带我熟悉文书档案的收集、整理、编号、装盒等工作。我觉得很有趣,尤其是盖文书档案整理章时。我把十份文书档案上下均等整齐排开,拿着整理章小心翼翼地盖上去,保证每个印章盖得端端正正,在一条线上。贾老师看我如此,笑着说:“你们看,王老师盖个章,认真得像在绣花。”我笑笑,看着整齐的印章,似在欣赏画作。

95-12日我去省档案局参加岗前培训,听专家们讲着《档案法制工作》《档案管理综合知识》《档案编研与开发》《档案资料中的红色资源》……我懵懂又好奇,艰难而孜孜地思索探求,以期弄清楚有关档案的那些故事。

接下来,我开始教学档案的清库工作,近距离接触档案,从档案盒封面,档案目录、内容,到备考表,进一步熟悉和了解。清查档案是项细致的工作,需要认真和耐心,所以进程较慢。11月份开始,我又跟着贾老师、谢老师和刘老师熟悉文书、科技、财会、基建、教学等各种档案的分类、存放、查找、手续等工作,逐步熟悉馆内的档案业务,慢慢提升个人的档案知识和工作能力。

20185月,接馆内指示,我开始扫描新归档的2017年度文书档案。从未接触过复印机、扫描机的我,却在这次文书档案扫描过程中,通过学习、摸索、实践,到熟练操作,不仅完成了47715幅文书档案的扫描,还掌握了不少技能。

有一天,我正埋头扫描文件,忽听一阵……”刺耳的电钻声,我一惊抬头,看到平时温柔贤淑、手无缚鸡之力、体重不足90斤的刘晓蕾老师手提电钻,正对着木板上一沓档案在打孔。只见她手起钻落,伴着刺耳的…………”声,档案左侧三个孔干净利落地完成。我大睁眼睛,震惊得说不出话来。谢翠香老师看我如此模样,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笑着说:“王老师,吓着了吧?你会习惯的。在档案馆,电钻打孔、穿针引线、缝缝补补,都是小意思。以前席老师、贾老师她们还脚踏缝纫机装订档案,那真是百般武艺,样样俱全。”我走过去手提小电钻,吃惊地问:“档案馆还有这神奇的东西?我只在装修房子的时候见过。”几位老师看我没见过世面的样子,笑着说:“档案馆的神奇东西多了,还有缝纫机、过塑机、大小裁刀、电钻、起钉器、装订机、锤子、剪刀、手钳……”我听着,愈发觉得档案馆是个神奇的地方:档案很神秘,装订档案的工具琳琅满目,就连工作人员也个个智勇双全!

理解档案

接触到文书、科技、财会、基建、教学等各种档案后,我对档案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首先要了解校内各学院、各部门、各单位的归档情况,以便更好地提供利用;收集到的档案要分门别类地整理,妥善安全地保管;在查询利用档案时,专业技术必须过关,否则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为让档案活起来,还要利用档案资源搞编研开发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时的档案于我,已经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开始显露出它枯燥乏味、繁琐细碎的一面,那严谨得近乎呆板的整理程序,那庄重而严格的规章制度,那神圣且具有威慑力的《档案法》《保密法》…...加之,对档案不了解的旁人也说:“档案馆不就是几个大库房?你们也就是库房保管员吧。”忽然间,就对档案工作多了种失落感。

一次契机,又激发了我对档案的极大兴趣。

201910-12月,在西北师范大学117周年校庆之际,为庆祝学校西迁办学80年而准备布展图片时,我全程参与,得以把1902年以来学校保存的珍贵照片认认真真地翻阅、欣赏、筛选了一遍。

那一张张老照片,把过去的时光,真真切切地定格在我的眼前:那一位位曾是国内学术界翘楚的大师们,那孜孜不倦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老师同学们,那为了学校发展而呕心沥血的一代代领导们,那一幢幢代表着学校旧貌新颜发展变化的建筑群……神圣庄严的党代会、教代会、团代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论坛,为彰显扎根西北恒心和弘扬西迁精神为西北五省大力培养师资,为了更好更快发展的合作办学,朝气蓬勃的文体活动,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红火热闹的校庆、运动会......那些或震撼或新奇的场面,让我大开眼界!观图识记,听镜头讲述着那过去的一切,不知不觉在我脑海中呈现出一个立体的西北师范大学。

一张图片,胜过千言!

虽然照片档案只是文书档案的一个分支,但管中窥豹,从中透出档案无可替代的价值。

我突然发现了档案的魅力!

档案记录历史,它是最令人信服的证据!它保留了当时的历史真迹,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成为后人了解历史、解决疑惑的重要参考和第一手资料,确凿无疑,它是最具有法律效用的真凭实据!

走进档案

20201月,档案馆由行政2号楼旧馆搬迁至现在的独立场馆,规模、面积增大不少。同时,普通档案的查档利用方式也在悄然变化,由“查询利用个人负责制”改为“查询利用四人贯通制”,就是由原来三个老师各负责一类档案的查询,变为四人轮流值班制:一人值班一周,值班时需查询利用所有档案,包括文书、教学、科技、财会、基建、科研等,不值班的老师就在二楼整理档案、开展编研或办公。我是其中之一。

鉴于此,我有了更多深入了解各类档案的机会,也更需要尽快熟悉各种档案的保管、利用流程,否则在接待不同查档人、查找不同档案时会无从下手、手忙脚乱。

2020226日,开学第一周,由我值班接待查档工作。刚搬进新馆,101查档室还未完全收拾妥当,但审计处的干部调任审计工作必须立即进行,盛学红、席晓勇两位老师带着助岗学生早早在查档桌前坐定,准备投入“战斗”。我赶紧根据她们打印好的细目,按照年度、月份、编号的提示,开始一卷卷地抽取财会凭证,一次取一个年度,至少三、四十卷。

刚安顿好她们,就有两人进来,说档案核查时发现缺少毕业生派遣证。查看证件,问明毕业年度,我赶紧拿出当年的文书档案目录查找毕业生派遣底册的序号,根据序号从库房取出“毕业生派遣底册”,找到来人信息,复印盖章,登记查档信息后,完成查档工作。

这期间,又进来几人,一问:有出国申请需要本科成绩的,有受朋友委托来查论文答辩材料的,校办老师来查文件,后勤保障部老师来查教学楼消防管道档案等等,查看证件、收过查档手续后,我又依次查了教学档案、文书档案、基建档案……一番操作下来,已是头晕脑胀。

刚想喘口气,馆领导下来视察各个库房和办公室的搬迁收拾归整情况,看到查档室高高摆放的几摞复印纸,有碍观瞻,就让我赶紧收拾。还未完成,又进来几个查档的。与此同时,咨询查档的电话铃声也“叮铃铃”响个不停。盛学红老师看我脚不沾地,一直在库房和查档室奔波,感叹说:“原来我以为档案馆很清闲,没想到这么忙啊!”我笑笑,继续查档。

在这高强度高负荷的反复运转中,在其他三位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我对普通档案的熟悉度和查档的熟练度突飞猛进,对各种档案的位置了熟于心,甚至达到不看目录可直接从密集架上准确抓取要查档案的程度。

工作熟悉后,一切更从容。不仅大大提高了查档效率,也能更细致地体会查档人的心情。遇到查档借档,总是快速及时,动作麻利,态度热忱,服务周到,让查档人轻松而来,满意而去。

在查档时我们还一贯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

记得20201230日,11:56,我看再没人来,就进库房合架关灯,准备下班。忽听外面有人急切地叫:“老师,老师!”我出来一看,只见两个头发微曲面容黝红的男子,神情焦急透露出他们的匆忙。其中个子中等、身材瘦削的男子说:“老师,我们是从甘南来的。路上有雪,车开不快,我们现在才到,下午还要赶回去。”话语中带着稍浓的藏族口音。看他们略带疲惫的神情,我温和地说:“路上有雪,很危险,是得开慢点儿。没事儿,你们来得正好,要查什么?”“我叫贡保加,最近核查档案时发现没有本科学籍档案。我是2011届业余专升本英语专业。”我查看身份证后准备去取档,另一个身材魁梧的男人干咳了两声,听得出嗓子干哑,估计是赶路没顾上喝水。我连忙用纸杯倒了两杯温水,说:“你们先喝口水,我去取档。”俩人连连道谢。

贡保加上的是函授(业余),毕业证没带,自己也说不清楚入学的具体时间,在找“新生录检表时”只能根据毕业时间推算。先找2009年成人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录取名单,三双眼睛反复查看,没找到;那就查2008年的录检表,还没有;这就怪了,继续查2007年的,终于找到了,原来他是被提前录取的——“录取往届超前生”。等成绩总表和毕业证签领册查上后,已经是12:47了。

学籍档案资料全部查到,贡保加很高兴。一看时间,歉疚地说:“老师,实在抱歉,耽误您下班了,我们请您吃饭吧。”我笑笑拒绝,说:“你们赶紧吃饭休息,下午去新校区继续教育学院开证明。”贡保加表示感谢并要了我的电话。下午3:50办完事返回途中,还不忘给我发消息告知并再次感谢。3月份,贡保加顺利高升,专门来信,说上次补档给了他极大的帮助,回母校档案馆办事感觉很温暖,还盛情邀请,说有机会一定来甘南避暑。

202112 17日“西北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年”正式启动,围绕校庆各项档案查询利用迎来持续高峰:写校史、院史、发展史、名人传记要查;校史馆的主题馆布展、专题馆布展、学院学科布展要查;教学楼重修、校园景观改造、道路重新铺设等要查……特别是校史馆布展工作全面推开以来,档案馆累计接待各学院、各单位、各部门到馆查询2600余人次,查阅档案2.4万多卷件,最高峰值日接待查询达到60余人次。

20227月,新一轮疫情发生,校园实行封控管理。因档案馆一半以上工作人员居住校外无法入校,线下到馆服务受限受阻,而围绕校庆的各项档案查询又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面对重重困难,档案馆突出重点工作任务,强化责任意识,实行特事特办,在确保疫情防控和档案安全的前提下,我和刘晓蕾老师两人承担了所有普通档案的查询工作。我除了为参与校史馆布展的全校各单位提供正常线上线下查询利用服务外,还积极主动为布展搜集、整理资料,提供给各需要单位;同时又承担了校史馆主展区布展资料的查询任务,随时接收来自校史馆布展主题策划师尚季芳教授的查档任务,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完成查档工作。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确保了校史馆主展区、专题展区、各学院及学科展区的布展资料查询工作。仅在716日—825日暑假加班期间,就接待校内查档单位148个,文书档案纸质版和电子版查询804人次,查阅1.8卷,下载3510件,复印4738张;照片档案查档282人次,查阅 9400卷,拷贝照片21593张。

在这个过程中,透过那一份份档案,我对西北师范大学的校史发展、教育本源、党的建设、家国情怀、社会服务、团学风采、学科变迁、合作办学、科研强校、卓越发展、日常生活、旧貌新颜等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

在最炎热的78月份,宣传部雷鸣部长四次来档案馆亲查资料。只要一坐在电脑前,面对民国档案那些发黄的页面,雷部长瞬间沉浸,不说话,不喝水,淌汗也不在乎;聚精会神翻看,细细琢磨品味。如果发现意想不到的资料,哪怕是一个时间点、一句话,也把他高兴得像挖到了宝藏,兴奋地说:“哎呀,终于找到了,太好了!”用他的话说:“档案是个大宝库,只要钻进去,非常有意思!我们在查找、证明一件事情时,就像在破案,根据一点点线索,一件件查找,一页页翻看,抽丝剥茧,一步步查到真相,特有成就感!”接着讲了他把西北师院(西北师范大学前身)第一个地下党组织及党组成员的详细信息挖掘出来的过程;又讲李蒸院长(西北师范学院首任院长)曾说过“本校为全国唯一之高级师范学府,亦为全国师范教育之渊源”这句话,他翻遍了当时的文件、李蒸院长的重要讲话、文章、书信等,反复查找,终于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38年毕业生同学录》“李蒸的序言”中找到,特别开心!部长侃侃而谈,我认真聆听,顿时感觉开眼界长知识,枯燥的文字图片资料,瞬间变成了有趣的历史。正如张国奎馆长所说:“我们真的是守着一座宝库啊!”

热爱档案

我一直热爱旅游,节假日总要出去走走,都市乡村、名胜古镇、山川河流,草原海洋,都是我要去的打卡地。在这些旅游景点中,博物馆偶有参观,那也只是需要带孩子去体验的有心之举。

自从接触了档案,去博物馆成了我的一大爱好,因为博物馆是档案最有益最立体的展现。看着那些具有历史意义、文物价值和美学典范的实物,听着文物精彩的背景故事,不仅能学到很多知识,还通过视觉形象构筑了我的历史观,同时又经历了一次审美体验。

自从成为档案人,每到一个城市,不论大小,逛博物馆成为首选。因为博物馆大都记录着这个城市千百年的记忆,看完后,就能大致了解这个城市的风土人情。去大学也一样,必定参观学校档案馆、校史馆或博物馆。多年下来,已参观不少博物馆或纪念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习仲勋故居、兰州战役纪念馆、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30多处。

博物馆参观多了,关注点就有了变化,现在我每每看到一个实物、听到一个故事,就在琢磨:他们是如何让死板的档案活起来并能如此吸引人的?

做好档案工作,除了尽心、细心、专心、虚心和爱心外,我想:还要有创新吧!

守着一座大宝藏,我坚信:档案工作大有可为!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