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我的家
我的家是我成长的摇篮,是一个幸福美丽的港湾,是一个温馨和睦、充满快乐的家。
我的父亲出生在腾格里大沙漠边缘的小村庄。我少年时代经常跟着父亲母亲去看望生活在那里的爷爷奶奶。虽然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但爷爷奶奶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还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像电影一样不断浮现在我的眼前。
爷爷奶奶有五个子女,在当时也算“大口”之家。为了养育他们成长起早贪黑,披星戴月,费尽了心血,流尽了汗水。五个子女中两人上了大学,三人上了中专,先后成了家,全部参加了工作。爷爷奶奶可以说是劳苦功高,按农村人的说法就是“值”了。每逢春节一大家子人团聚在一起,谈古论今,说东道西,欢天喜地,其乐融融,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这也许是最初给予我乐趣、精神和力量的源泉吧。
记得七岁那年暑假在老家,有一天我跟爷爷去麦地浇水,看到一片绿油油的小麦在微风下左右摇曳,长长的麦穗像精神饱满的士兵整整齐齐排列在练兵场上,漂亮极了,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和认识小麦。我在这儿瞧瞧,又在那儿摸摸,趁爷爷不注意,随手拔了十几株麦株扎成小把挥舞跳跃起来,高兴的劲儿没法提了。正当我兴致盎然时被爷爷发现了,这下可惹了大祸,爷爷大发脾气,还在我的屁股上狠狠打了几把,疼得我嗷嗷直叫,我可是第一次挨巴掌呀。平时善良、慈祥的爷爷脸由红变黑,眼睛像牛一样瞪着我,我害怕极了。过了好大一会儿,爷爷又变回了原来的模样,他把我紧紧搂在怀里,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充满泪水,记载着六十多年千辛万苦的脸上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皱纹,豆大的汗珠像断了线的珠子似的从头上向下滚去。他问我:“会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吗?”我带着哭泣声背诵了这首唐诗。虽然我当时并不完全理解爷爷的意思,但我知道我错了。
爷爷奶奶快七十岁时从乡下来到城里,大部分时间和我们住在一起,父亲母亲对他们真是无微不至。特别是爷爷奶奶生病时常常陪在身边,为他们熬药、喂饭、洗脸、洗脚、接尿送便。左邻右舍的人都为他们伸出大拇指,夸他们是“大孝子”,说爷爷奶奶有福气。听到大家对他们的赞誉,我打心眼里感到幸福和自豪,他们的人品修养和道德情操一直伴随着我不断成长。
每当我整理自己的毕业证、学位证和荣誉证书时,不由得想起父亲母亲为我付出的心血,想起他们献出的那颗神圣的父母心。
小时候,母亲经常给我讲《老鹰和小鸡》的故事,她告诉我:“鹰能在空中翱翔,是因为它有远大理想;而鸡怕风受凉,不肯走出小窝,最终只能飞上矮墙。”当时我便立志长大后像鹰一样飞向蓝天。
父亲对我的学习抓得很紧,每次做完作业总要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必须重新去做,为此我流了不少眼泪,但我心里明白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好,他的心是热的。
记得有一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先是沙尘滚滚,遮天蔽日,紧接着天地一片漆黑,气温骤降,像是“世界末日”到了。当时我刚放学,就被这突如其来的极端天气吓坏了。正当我不知所措时爸爸推着自行车来接我,还把自己的衬衣让我穿上,自己只穿一件背心……
一件件,一幕幕,凝聚着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多少诚挚的爱,包含了多少他们对我无尽的关怀。
这就是爱我的父亲母亲,这就是养育我长大的可爱的家。
我们的小家
岁月流逝是无情的,当我有了自己的小家,从一个女儿变成母亲时,才真正对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做出的牺牲有所体会。
一直以来,我都自以为很理解母亲,但说话时总是避免不了疾声厉色,虽是无心,却也知很不应该,每次很是后悔。如今,自己做了妈妈,开始一两年时间不曾睡过一个好觉,对宝贝的吃喝拉撒始终劳心劳神,生怕出一点点差错,希望事事都能为她做到最好。劳累至极才由衷感叹,母亲是怎么把我养大的?问她时她说:“只要看着你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一心只在你身上。”
“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句话在我自己成为母亲时才真正懂得,终于开始理解父母生我养我的不易,理解他们的爱女之切。幸好还不是很迟,还有时间,也更加坚信了我博士毕业时没有选择留在北京而是回到父母身边是多么明智的决定。也许多年以后,我和我爱人在孩子眼里就变成了我们心中的父母,不管怎样,只愿她一生平安,过得幸福。
宝贝很乖,母亲说和我小时候很像,不哭不闹。我喜欢在宝贝睡着的时候静静地看着她,想象有一天她也会和我一样渐渐长大,扎起马尾,遇到心爱的人,结婚生子,然后成为妈妈。我和她之间一定会经历我和母亲之间经历的一切情感变化;我也会和母亲一样,默默地守护在女儿身边,为之计深远。随着她的年岁渐长,她也许会在自己的第一个母亲节对我说一句节日快乐,就如我对母亲说的那样,同样的话,已是不一样的情感。等到那时,我一定会感谢她为我带来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人生。
爱人工作忙,平时很少回家陪孩子,每次抽空回家,像是平时不好好听讲的学生在考试前突击复习一样,不放过任何给孩子讲道理的机会。
“爸爸耍赖,为什么我的火箭要被你拦截,你的火箭就不能被我拦截?”
——“咱们现在玩的不是火箭游戏,是导弹游戏,我的导弹轨迹是钱学森弹道,你拦截不了。”
“钱学森弹道是什么?”
——“钱学森是爸爸的祖师爷,他是咱们国家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钱学森弹道是他提出的一种滑翔弹道,像打水漂一样,让导弹在大气层边上飘起来,敌人根本不知道他要打哪里。”
“他造的导弹这么厉害呀!”
——“嗯,他当年学习特别好,为了不让新中国受欺负,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回到祖国帮我们搞国防建设,美国人那个时候不放行,说一个钱爷爷顶五个陆军师。”
“五个陆军师有多少人?”
——“大概八、九万人吧,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和钱三强、钱伟长等共和国伟大的科学家一起,造出了很多厉害的武器装备,比如导弹、卫星、原子弹,保护咱们国家在贫穷落后的时候不被帝国主义列强欺负。”
“他们是一家人吗?怎么都姓钱?”
——“那几个钱爷爷五百年前都算是一家人,他们老家江浙那边还有钱氏家训,让他们很小就明白学习的意义,后来在祖国和家族的培养下出国留学,学习高精尖知识,学成回来报效祖国,搞科学建设,造很多厉害的火箭和导弹。你要不要听他们的传奇故事啊?我来给你讲一讲钱氏家训吧……”
“别背古文了,我要听造火箭的故事。”
听到这里,我在惊讶爱人跑题能力的同时,也突然好奇,是什么样的家风家训和民族传承,让这些开国功勋们自小便立志高远,甘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呕心沥血,前仆后继,奠百年科技之基石,开万世之太平,让后世的儿孙们得享盛世中华?
我想起了钱氏家训里的“子孙虽愚,诗书须读……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字字千钧,字字不离做人和做学问,句句不离家国情怀。钱氏家训在要求儿孙读书长技的同时,也要时刻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江南钱氏子孙在饱受外国侵略者的欺侮下,不断发奋图强,将毕生所学和精力都投入到新中国社会主义科技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工作中。钱学森作为美国火箭动力实验室的创始人,凭借自身学问水平取得美军上校军衔,曾在五角大楼自由出入八年之久。听闻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放弃丰厚的待遇和顶尖的科研环境,冲破重重阻挠回国,这是何等的决心与勇气!驱使钱学森先生回国的,决不是某些人恶意臆测的为名利前程,而是先生的爱国心。
我也想起毛主席对儿女们的言传身教。作为伟大革命领袖,毛主席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优良家风,他在家教家风方面堪称典范,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毛主席对子女们的要求始终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1947年10月8日,他在致毛岸英的信中说:“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毛岸英把父亲的话语作为座右铭抄录在笔记本上,时刻激励自己,以不辜负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受战争条件限制,毛岸英和毛岸青没能一直在毛主席身边生活,但他们秉持着毛主席的教诲,在人民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中始终冲锋在第一线。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在工厂的生产线上,毛主席的孩子们始终恪守和践行了家风家训,传承和发扬了伟大领袖的革命意志,是我们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富强国家的引路人。
家风似玉,连城之璧;家风若字,翰墨留香。这些伟人们的家风家训,早已融进了中华民族的血液和灵魂,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优秀华夏儿女奋发图强,书写新辉煌。正如罗兰所说:“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一个家庭或者家族,可以没有显赫的家世、殷厚的财富,但不能没有良好的家风。
好家风也能涵养好作风。如今,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党和民族的先驱者们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了榜样,这对广大群众弘扬和培育优良家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爸爸,我也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和你一个班,一起造火箭。”
——“爸爸每天这么忙,干嘛和我一个班?你昨天还说要跟妈妈一个班,一起当老师呢!”
听到这里不禁莞尔,我拉过一脸认真的孩子,抚摸着她正憧憬未来的小脸蛋:“小宝贝,你既可以和爸爸一个班,也可以和妈妈一个班,只要你在学习的时候明白是在为自己学习,为将来给社会做贡献而学习。你未来不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要诚实正直,勤劳努力,如果当记者能够做到不畏强权,揭露黑暗;如果当工程师能够仔细认真,像爸爸一样做出好产品。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和选择,做一个正直、有趣、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你永远是爸爸妈妈最棒的崽儿。”
我想,这就是家道颖颖的力量吧。
我为之奋斗的家
2006年我来到西北师范大学读书,在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悉心教导、循循善诱下,四年时间里我获得了国家奖学金、甘肃省“三好学生”称号、甘肃省“优秀学生干部”称号等四十余项奖励,并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博连读。2015年,怀着对母校的无限眷恋,为报母校培养教育之恩,我放弃了留京工作的机会,毅然决然地回到母校任教。入职以来,我始终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立德树人,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得到了学院师生的好评,并在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我父亲也是西北师大之家的一员,他早年也就读于西北师大。听他说虽然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但在西北师大读书学习的情景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那里有任劳任怨、真抓实干的领导,有知识渊博、诲人不倦的老师;特别是“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校训,“崇尚学习,追求卓越”的校风和“爱国进步,诚信质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师大精神至今依然熟记于心。通过在西北师大的学习,他掌握了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坚定了他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工作的信心与决心,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他每次来校看我时,当看到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时,总是喜上眉梢,赞不绝口,鼓励我珍惜大好时光,珍惜青春年华,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不要给学校丢脸。
“知术欲圆,行旨须直”,这既是黎锦熙老先生对师范教育的高度凝练,也是共和国对师范学子的精神期望;是他的学术实践与教育理想的高度概括,是对学校厚重文化沉淀的精彩提炼,也是对西北师大学风教风和师生精神状态的美好期望。作为新一代师大人,我们更应该勤勉工作,学术自立,在课堂上当一名好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在学术上当一名好学者,不断开拓创新,继承和发扬学校精神文化的特质,为下一代人树立知术、行旨的好榜样。
如今,当我漫步在美丽的西北师大校园时,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西北师大也是我的家啊!她教会了我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她使我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她把我培养成了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我为有这样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人才辈出、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百年老校之家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作为西北师大之家的儿女一定要不负韶华,追梦未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西北师大争光,为西北师大添彩!
我爱养育我的家,我爱自己的小家,我更爱西北师范大学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