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师大精神 涵养良好家风”主题征文】高坤:师,心也

发布者:王招祥发布时间:2022-12-28浏览次数:95

 

何为“师”?

从古至今,对这个问题有不少解释。上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下有“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师者,所以制民命”。如今,教师这一职业,在众人眼里是衣食无忧,轻松自在的“金饭碗”,社会地位也无可厚非。逐渐的,很多人为了生计,纷纷投身于此。然而,在我眼中,教师职业说到底是一个良心职业。有了良心,才有对学生的爱;有了良心,才有对家长的责任;有了良心,才有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

在我很小的时候,祖父便告知我家训是“无愧于心”。年少时,不曾对这四个字有过深刻的理解,只是成长过程中,面对多次抉择时,总会不经意的想起。如今我成为了一名教师,带着刻进骨子里的家训,整日忙碌在工作中。我并不是学富五车,也绝非知识渊博,我也时常对自己是否能教授好一门课而产生的怀疑。面对络绎不绝前来求学的孩子们,我选择如实相告:我若知,必倾囊相授;若不知,我们共同学习。“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我不愿做高高在上的“教书先生”,宁可当与他们互搏,共同进退的朋友,所谓“亦师亦友”也就是这个道理罢了。


知术欲圆,行旨须直”。

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智圆者,终始无端,方流四远,渊泉而不竭也;行方者,立直而不挠,素白而不污,穷不易操,达

肆志也。故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座学府,就始终遵循这段话,将其立为校训。大多数人认为,其作用是告诫教师们要将学生们培养成学术思维活跃,方法多样,活泼生动、触类旁通;行为举止要端庄、正直、正派的人。然而大家都忘了,唯有“为人师表”,才能“言传身教”。

对于教师的理解,浅薄的我总是停留在“行欲方”这一层面。知识的无穷尽,是需我们花一生的时间来学习。教育不是管束人,而是发展人;不是死守教室,而是走进生活;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学会创造;不是记住别人的思考,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我也曾拜我的孩子为“师”,不是她掌握的理论知识远超于我,而是我在她身上学到了跳跃的思维和层出不穷的灵感,这也并非丢脸的事。然而,我也曾在追求代课班级成绩、课堂考评以及评优竞岗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最初想成为一名教师的本心,甚至忘记了我们的教育对象,仅仅还只是人格形成中的孩子们。管教子女需严,考验品行需苛。我们要教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孩子们成为“人”。一名心正,身正,至真,至纯的人,要比一名圆滑的“学术油子”走的更远。至少在他年老后回首自己的一生,不会感到愧对于心。仅此而已,我作为他人生中的众多老师里的一名,足矣。


师,义于尊重。

自古有“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的说法,尊师重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才应是教师作为被尊重的对象该严于律己的标准。教师的意义在于尊重:尊重初心、尊重岗位、尊重学生、尊重知识、尊重名誉、尊重团队。与其说教师应该去培养一个怎样的人,毋宁说教师应该追求自己做一个怎样的人。正如帕克.帕尔默所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一个教师,能够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事业,也才能真正的尊重学生,并教会学生自尊和尊重。

教育,必须是真实的,有勇气的,她必须能够连接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与思想,她必须能够开启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与智慧,她必须能够让师生在平等的层面上真正的达到“教学相长”。教育过程中,教师能从中发现自我,并认同自我,但决不只是发现我们卓越的特色或者伟大的行动,更不是为了掩饰自身的困惑和复杂而带上的勇敢的面具,而是发现自身认同就像与我们现在的能力和潜能有关一样,也与我们的缺点和局限有关,与我们的伤痛和恐惧有关。

让尊重成为可能,以爱的名义,以平等的姿态,以弱者的心态,不忘初心,无愧于心。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